1398年,他在杭州吴山脚下出生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出生于杭州吴山脚下一个庶民家庭。于谦的父亲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从小就教儿子背唐诗宋词,也教他读《弟子规》《三字经》。在父亲的严格家教下,于谦从小便学会了赋诗作文,还懂得了要做一个正直忠厚之人的道理。 于谦年少时的生活情景,我们今日仍可以通过参观于谦故居,来获知一二。于谦故居位于杭州上城区清河坊祠堂巷42号,距离西湖仅一公里。走进于谦故居,便可看见迎面的墙壁就刻着他的《石灰吟》。穿过隔墙洞门,门旁左侧便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这便是时任南京大理寺卿夏时正应明宪宗之意所撰写的怜忠祠碑,碑头上的“崇德报功”四个大字依稀可辨,为我们默默讲述着一代名士的传奇人生。于谦故居
12岁挥毫写下千古名作《石灰吟》
于谦最初就读于庆春门的一所私塾,15岁考中秀才,从16岁起父母便送于谦到吴山三茅观继续深造。三茅观原名“三茅堂”,位于杭州“吴山天风”的南面,是符箓派道教的著名圣地。“三茅”是指秦汉时得道成仙的茅氏三兄弟,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茅君茅衷,后世称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此观当时极为显赫。于谦在三茅观中认真学习,勤奋汲取前人的知识精华,不断陶冶身心,提升思想境界。于谦手迹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没想到,这首《石灰吟》果真成了于谦后来人生的真实写照。明朝永乐年间,他考中进士。经过多年的奋斗,先巡按江西,后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于谦勤政爱民,治理黄河是他的政绩之一。黄河自古多泛滥,巡抚河南期间,他励精图治,奔波于大河上下,全心治理水患。为鼓舞人民战胜洪灾的信心,他还派人铸了一尊“镇河铁犀”,表达了希望根除黄河水患,使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于谦
乱世之际拥新帝登基,惨遭冤杀
明宣德十年(1435),年仅9岁的朱祁镇继位,成为明朝的第六位皇帝(也称“英宗”),年号正统。由于明英宗年幼不懂朝政,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并由贤臣“三杨”主政。不料此后张氏驾崩,“三杨”随即去位,改由太监王振幕后主政,导致宦官专权,引起社会不满。 明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夕。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他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力挽狂澜,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本人因此被加封少保,总督军务。土木之变
于谦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