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8日 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中国保龄球协会近日正式发布《中国保龄球运动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业界人士认为,这份报告首次系统展现了保龄球运动行业的关键信息。
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保龄球协会主席贺凤翔表示,作为国家单项体育协会,促进项目振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保龄球运动行业发展面临场馆设施、赛事活动、专业人才等方面的断档缺位,必须立足行业实际,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实现行业振兴。”
据介绍,此次调查收到问卷反馈超过1300份,实地调查了全国21个省(区、市)。通过开展行业普查、补充调查和专项统计,充分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调查方法,收集到了全国保龄球馆规模、区域分布及经营情况、专业技术人才和赛事活动现状等第一手数据资料。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保龄球馆供给可观。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国内地共有277家各类保龄球馆正常营业,共计2508条球道,保龄球运动核心人口规模约为15万至43.8万人,触达人口约为500万。
报告统计,球馆分布偏重东部,主要分布在东部及沿海地区,集中分布在大中城市,以长三角经济圈最为密集。在协会组织方面,全国运行正常的各级保龄球协会共计7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0家、地市级49家、县市级6家。
报告认为,国家级赛事活动形成了以中国保龄球巡回赛主干,全国性锦标赛为龙头,群众性赛事活动、特色赛事和国家队赛事为辅助的赛事活动体系,并建立了赛事技术荣誉体系,形成了国家级积分排名体系、中国巡回赛积分排名及技术榜单,优秀运动员选拔功能、优秀人才筛选以及荣誉效应初步显现。
与此同时,报告指出,球馆经营面临挑战,专业技术人才规模极小,尚无专业和职业运动员,裁判员和教练员人数非常少。地方协会作用有待激活,力量分散,全行业没有形成发展合力,发展环境短板亟待补齐。
报告总结,我国保龄球运动的社会基础较好,场馆设施分布广泛,省级协会组织较为健全,参与人口具备一定规模,行业复苏趋势明显,市场前景较为广阔。针对专业人才供给不充分,地方协会作用有待激活,行业发展环境有待补齐等问题,中国保龄球协会将进一步探索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模式,开展裁判员、裁判员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保龄球社会组织,增强各级协会造血能力;畅通体教融合优化路径,促进综合性运动会设项,积极参与国内外交流。
安徽财经大学体育部主任、体育产业管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姜同仁认为,报告首次系统展现了保龄球运动行业的关键信息,全景描绘了中国保龄球运动行业的发展概貌,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权威性和指导性,为推动保龄球行业规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体育产业专家、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陈颇表示,该报告的发布为全国保龄球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数据、经验和建议,有助于从业者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现状,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行业报告帮助我们树立了信心。”贺凤翔认为,通过3至5年的努力,相信保龄球运动将建立坚实的发展基础。未来,中国保龄球运动行业的前景可观,赛事活动举办、专业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球具设备、项目文化及衍生品以及球迷消费品等细分市场有望迎来快速增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