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邮政快递业塑料污染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近日发布,太原将在三年内淘汰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无独有偶,全国外卖塑料污染治理也被提上了日程。
塑料污染是全球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不仅回收率低,而且每年有大量塑料流入湖泊、河流和海洋,污染从山顶到海洋的众多生态系统。不止如此,微塑料(直径5毫米内的微小塑料颗粒)还会进入食物、水和空气,以难以觉察的方式危害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塑料污染的治理,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明令推动“限塑”,通过提高使用成本的方式减少塑料制品使用量,治理行动在各地也有具体方案。但塑料有轻巧、便捷、低成本等诸多优势,这使其很难短时间内被代替。如何行之有效地避免塑料污染?
首先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不合规的塑料产生。“限塑令”很难完全依靠商家自觉来实现。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必须在塑料袋生产的审批、监控、执法环节中出狠招、抓落实,从源头上不让有污染性或不可降解的塑料流出,不让违规产品进入市场。
其次得“疏”,让政令更接地气。塑料污染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理起来也无法一蹴而就。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可以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例如快递、外卖包装等分类提出管理要求。完善塑料袋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链条制度设计。同时,打破塑料袋以往“薄利多销”的特点。如果能通过税收等让其适当涨价,人们“扯袋”的手可能就会停一停。同时,如果通过政府补贴,在超市等地对使用环保袋的消费者给予一定奖励,也能鼓励更多人养成随身携“袋”的好习惯。据了解,目前已有不少商家开始提供上门回收快递包装等服务,这既能提高用户满意度,还能提升企业环保形象,一举多得,需要做好落实和推广。
再次要找到合适的替代品。如果有新的环保材料能做到平价又便携,相信不少人会为其“转身”。比如,竹子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竹子是地球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产量高,且再生不需要补种。作为绿色、低碳、速生、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可以说“以竹代塑”开辟了环保新赛道,兼顾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品还包括布制品、木制品、纸制品以及新型生物降解塑料等。相信随着对可替代材料产品的进一步研发、生产和推广,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延伸到更多领域。
最后,无论是堵还是疏,都离不开公众意识的转变。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说“再见”也许并不容易。但我们更该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限塑令”的本意不是添麻烦,而是可持续发展。
这是个长期过程,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每个人的坚持。希望未来,“限塑”能从政令变为习惯,人们能发自内心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坚持绿色生活,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态度、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