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需要我来守护啊!榜单对偶像很重要,我可是死忠粉,绝不‘白嫖’。”不久前,一女孩因偷拿家里上千元给偶像打榜而与父亲激烈争执。花钱打榜、“氪金”应援,在青少年群体中似乎蔚然成风。
过去追星,无非是看看剧集、买买专辑,而在今天的“养成式”玩法下,追星已经和买代言、做数据、刷好评分不开了。放眼望去,无论线上线下(35.060, -0.16, -0.45%),还是校园内外,都有未成年人为追星疯狂,甚至有人豪掷数万,只为让偶像在榜单上有个好排名。膨胀的狂热,以及由此引发的互撕谩骂、恶意营销、网络暴力,塑造着畸形的“饭圈”文化,不仅一再掏空家长钱包,也把网络空间搅得乌烟瘴气。
很多人不理解,追个星而已,怎么就变成了无理性的“氪金”?
大数据时代,明星红与不红、火到什么程度,都有了可以量化的指标。而在很多粉丝看来,如果自己不掏钱为偶像打榜,被挤出榜单的偶像就会失去投资方的青睐。于是在严格的“饭圈”等级与分工下,有号召力的“大粉”负责发布任务,能力有限的“学生粉”指哪打哪,一旦花钱不积极,还有可能受到其他粉丝“不花钱就是不爱他”的指责。在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年纪,未成年人本就容易被群体情绪裹挟,而沦为数据和流量“生产机器”的他们却很难清醒认识到,这些努力最终只是“自我感动”罢了。
更进一步看,互联网时代,追星形式也在不断翻新,而层出不穷的明星榜单则一度成为各经纪公司、平台,甚至艺人本身牟利的关键一环。着眼于明星商业利益最大化,各路相关人马费尽心思设置排名、制造话题,为的就是激发粉丝们的参与热情。为治理这类乱象,从下架明星榜单,到严禁打榜应援,有关方面也想了不少办法。目前来看,类似诱导行径有所收敛,可刷量控评、恶意攻击、挑唆对立等毒瘤行为并未得到彻底改善。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个别平台只盯着放水养鱼、收割流量,却漠视了基本的社会责任。
疯狂的“饭圈”得治,而“圈”中的社会心理同样值得重视。可以说,今天的粉丝文化,与未成年人人际关系疏离、身份认同缺失、希望获得重视的心态相伴相生。有心理学者表示,尽管我们常能看到网上的粉丝为自家偶像相互攻击,但这些有组织、有纪律的“互撕”行为,恰恰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曾有自己的偶像,而秉持“与偶像一起变更好”的信念才能获得共赢。无论家庭还是社会,更加关心关爱青少年,多听听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找到“饭圈”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