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游玩 《生化4》前先解馋!2022年Steam十大恐怖游戏推荐

《生化4》前先解馋!2022年Steam十大恐怖游戏推荐

尚未发售的《生化危机4重制版》《寂静岭2重制版》可谓万众期待,去年虽然没有声名大噪的经典重制,但恐怖游戏领域却涌现出不少新鲜血液。

今天我们就将介绍 10 款 2022 年 Steam 平台恐怖游戏,如果其中有你尚未入库的作品,不妨趁此机会查漏补缺一下。话不多说,让我们马上开始!

《生化4》前先解馋!2022年Steam十大恐怖游戏推荐

《深入后室》

英文名:Iide the Backrooms

发售时间:2022 年 6 月 21 日

Steam评价:特别好评(25,980,85%)

去年恐怖游戏圈的 MVP 属于后室题材,该类型还原了诡异复杂的楼层特征,我们作为脱离现实或者说“卡出现实世界”的人,初入游戏并不清楚自己从何而来、身处何处以及如何脱困,随着游戏进程深入,不同楼层的奇怪特性刺激着每一根脆弱神经。

《深入后室》本质上是一款第一人称视角 4 人合作解谜游戏,仔细回想流程中并没有多少威胁,就连 jump scare 也运用得十分克制。但那些泛黄的墙纸、地毯的臭味和嗡嗡作响的日光灯,一同构成了异常诡异的氛围,哪怕是和朋友一起开黑自己内心也会充满恐惧感。后室中安置了 6 种不同怪物,玩家需要寻找一些必要物品,例如:防护服、手电筒、药物、无线电等等,或许起始楼层中存在感不强,但后续我们会发现缺少哪一件都可能导致 Game Over。

值得一提的是《深入后室》支持 VR 模式,恐怖感显然会直线加倍,不过目前支持效果很差,开发组也提醒各位不要为了 VR 体验购买游戏。反正我既没 VR 也不敢尝试,欢迎家里有设备的朋友聊聊体验。

除此之外,《逃离后室》(Escape the Backrooms)也是去年发售的该类型佳作。同样支持最多 4 人组队探索后室,画面品质虽然略低,但开发组对光效的运用颇具心得,绝对称得上独具风味。

多年来,受《P.T.》启发的一众走路模拟器席卷恐怖游戏圈,后室题材横空出世绝对算新鲜血液。尽管源自欧美的后现代民俗怪谈,在咱们这儿多少有点水土不服,但电子游戏呈现的恐怖氛围让理解成本直线降低,流程中快要跳出来的心脏更是不会骗人。感兴趣的玩家和朋友打包上述两部游戏一起试试,保证不会后悔。

《生化4》前先解馋!2022年Steam十大恐怖游戏推荐

《信号》

英文名:SIGNALIS

发售时间:2022 年 10 月 27 日

Steam评价:好评如潮(5,985,96%)

《信号》囊括了背包管理、俯视角射击等等生存恐怖游戏经典要素,不过开发组也进行了很多现代化改造。最直观就是游戏画面进步,尽管俯视角 3D 看起来并不算贵,但角色建模和场景贴图都经得起咂摸。

实际流程中可以说进步和成就感充斥始终,我们从初入迷路+有限资源+弄不清作者想说啥,到逐步解锁诸多保存点和信息明确的地图,尽管不像老游戏那么困难,但《寂静岭》那种心理恐惧味儿贼冲。地图中房间非常狭小,海量敌人扑面而来增加了紧张感,受限于视角不太称得上 jump scare,但却真真是压迫力十足,游玩中就完成了氛围塑造。

此外,游戏的世界观背景转向科幻和近未来,最潮最 IN的大公司、仿生人等赛博朋克要素一应俱全。剧情始于一位名叫“鹊”的仿生人,她从破烂的急冻仓中醒来,被困在一个冰冷的星球上,被迫踏上了走向未知深渊的旅途。

具体内容不能剧透,但我保证《信号》最令人欣喜的就是剧情层面自圆其说,尽管不是纯粹线性故事,但并不影响故事的优质。通过收集旧笔记和日记,我们能看到许多碎片化描述,玩到通关发现结局并不唯一,随后产生循环线索收束,多玩几遍后恍然大悟。

《信号》是个人心中 2022 年最佳恐怖游戏,如果你喜欢曾经的老“生化”、寂静岭等作品,那么上手就会浮现熟悉感。缓慢的移动速度,稀缺的生存资源、爽快的射击反馈,种种这些就好像开发商靠在我身上说:“哥们儿,就问你怀不怀旧、复不复古吧?”,同时他们又给游戏加入了太多太多新要素,再搭配靠谱严谨的剧情故事,我只能说力荐!

《生化4》前先解馋!2022年Steam十大恐怖游戏推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lcement.com/a/4744.html

单机游戏新闻,游戏业界动态,国内单机游戏新闻,欧美单机资讯,电竞新闻,TV游戏新闻,手机游戏新闻,游戏评测,游戏杂谈,游侠网

网络知识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单机游戏新闻,游戏业界动态,国内单机游戏新闻,欧美单机资讯,电竞新闻,TV游戏新闻,手机游戏新闻,游戏评测,游戏杂谈,游侠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单机游戏新闻,游戏业界动态,国内单机游戏新闻,欧美单机资讯,电竞新闻,TV游戏新闻,手机游戏新闻,游戏评测,游戏杂谈,游侠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