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茅台时空消息,7月8日,《茅台——光荣与梦想》贵州分享会在贵阳钟书阁举办。茅台集团老领导、酿造技术大师季克良出席活动并致辞,以“全景再现茅台奋斗历程,孜孜探寻茅台精神品质,生动传播茅台文化魅力”三点感受作分享。
以下为季克良讲话原文(有删节):
感谢建明先生为茅台创作了一部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建明先生和我是江苏老乡,我们多次面对面聊天,聊茅台、聊光荣、聊梦想。在我看来,著书和酿酒一样,每一个字和每一滴酒,都需要推敲和钻研才有所获。今天我想借这次分享会,和大家谈一下自己对《茅台——光荣与梦想》这部作品的三点感受。
▋ 第一,全景再现茅台奋斗历程
《茅台——光荣与梦想》是建明先生历时2年多次深入到茅台生产、销售一线采访所作。
从高粱地到制曲、制酒车间,从包装勾贮到销售门店,建明先生深入走进茅台一线员工的工作日常,多次走进茅台档案馆抄写、整理材料,通过采访大量人、物、事,厘清了茅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这一脚踏实地、贴近群众的创作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和学习。
一瓶茅台酒,半部国企史。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茅台——光荣与梦想》用详实的数据,生动的语言全景式展现茅台奋斗发展历程,探寻茅台历史传承的红色基因以及得天独厚的生态基因,让更多人通过故事性的讲述和精彩的细节描写了解真实、客观的茅台历史。
从奠基立业的创业精神,改革兴业的进取精神,到转型大业的改革精神,再到如今高质强业新时期的创新精神,70余年以来,茅台从西南一隅的手工作坊成长为全球烈酒市值第一品牌,创造出引领行业发展的茅台速度,其间的艰辛和探索,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待人挖掘。
▋ 第二,孜孜探寻茅台精神品质
《茅台——光荣与梦想》既着眼于大主题、大题材,表现出时代的大气象,充满了家国情怀;又贴近生活、观照现实,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丰富饱满的人物故事,凸显了茅台人的精神品质。
诚如茅台酒酿制,从1到10的生产工艺特点,5大工法、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五年一轮、认真盘勾、自然酯化、香味聚合,在我看来,无论著书还是酿酒,都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从茅台酒厂成立以来,一代代茅台人为了这份光荣而伟大的事业,倾注了无数心血,愈挫愈勇,秉承着“爱我茅台 为国争光”的企业精神,一步步推动茅台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从1958年提出万吨夙愿,到2003年产量正式破万吨,我们整整用了45年时间。这期间,我们并没有为了片面扩大产量而放弃质量,相反,始终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来确保质量稳定。我们开展了两期试点,提出了白酒生产工艺的科学机理;通过微生物研究,证明了“为什么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正是因为茅台人尊重科学、敬畏科学,才为茅台一路乘风破浪、高歌猛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顾茅台取得的辉煌成绩,是把质量视为“生命之魂”的生动诠释,也是顺天敬人、道法自然的具体体现。
▋ 第三,生动传播茅台文化魅力
建明先生在书中有一句概括“茅台之香,香在于心领神会”,特别具有文学感染力。这是一场为美而行的著书问道,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揭示了茅台作为一个商品背后的文化积累历程,解读一个民族品牌的文化密码。
白酒作为中华农耕文明产物,既是物质文明存在,也是精神文化象征,代表了茅台“中华老字号”品牌背后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名优白酒的典型代表,茅台演绎了“中国酒文化的极致”,并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国酒文化融合创新,推动茅台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保茅台文化的魅力和活力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细节,建明先生对一早一晚中枢到茅台公路上的“绯红彩带”记忆犹新。这条彩带也是茅台的黄金彩带,正是有了交通的改善,一瓶瓶茅台酒才得以走出大山,香飘世界。
这就是茅台的“美”,期待更多像建明先生这样的文学大家去发掘、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