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财经 吃糖:禁不住的甜味诱惑糖尿病

吃糖:禁不住的甜味诱惑糖尿病

最近,话题#阿斯巴甜 致癌#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就人工代糖阿斯巴甜是否“可能对人类致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国际饮料协会委员会打了起来。

阿斯巴甜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的甜味剂。食品中为何要添加阿斯巴甜?因为这种人工甜味剂,既能模仿糖的味道,还没有糖的热量。换句话说,它既能满足人们对“甜味”的口感需求,也可避免过量食糖带来的不利后果。

糖,吃不吃,吃多少,对日益注重健康的现代社会,早已成为一个热议话题。

糖,非吃不可吗?当然。糖是供给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适当摄入糖分,可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国人食糖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开始食用带有甜味的果实和蜂蜜,先秦时期发明了饴糖,很久之后又提取了蔗糖,唐代李世民甚至设置了“糖匠”这一职位。苏东坡尝到糖霜,赞美说:“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则说“远寄蔗霜知有味,胜于崔子水晶盐。正宗扫地从谁说,我舌犹能及鼻尖”,好吃到用舌尖舔舐鼻尖。清末民国时期的“糖僧”苏曼殊更是嗜糖如命。

《天工开物》中的糖车

在漫长的历史中,“甜”已被国人列入饮食传统五味之中。但与此同时,国人也发现,过量食糖会带来疾病。司马相如、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龟蒙、卢纶都得过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杜甫写“我有长卿病……肺枯渴太甚”,“长卿病”,就是司马相如得的病;“肺枯渴太甚”,糖尿病的症状之一就是口渴。杜甫甚至还夸张地写到:“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

古代中医很早就认识糖尿病,并留下不少治疗药方。“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若从源头抓起,合理摄入糖分,会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但很多食物,如果少了甜味,口感会大大降低。如何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避免疾病的发生?人们发明了人工代糖。

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或许都吃过“糖精”。只要添加一点点,就甜得要命。“糖精”就是一种人工代糖。它是1879年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实验室发现的。在此工作的科学家,在做完一项化学实验后,忘记洗手,在吃饭时品尝到了一种甜味。由此,这个甜度相当于蔗糖300-500倍的“糖精”被发现了。

同样,阿斯巴甜也是这样被发现的。1965年,美国科学家谢拉德在一次实验中,阿斯巴甜这个中间产物溅到了谢拉德的手上。谢拉德知道它无毒,便没有立即洗手。后来当他取一张称量纸时,舔了一下手指,尝到了糖一样的甜味。

人工代糖满足了人们对“甜”的需求,但伴随着的,是安全性的巨大争议。1977年,动物实验表明,老鼠摄入一定量的糖精后,会诱发膀胱癌,因此不少地方开始禁用糖精。1933年推出的甜蜜素,同样存在致癌风险,而其他人工代糖,也多多少少面临安全性的问题。

对于此次阿斯巴甜风波,有专家表示,随着人们对于甜味剂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对天然甜味剂需求预计高速增长,天然甜味剂替代人工甜味剂或成趋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lcement.com/a/41306.html

糖尿病

网络知识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糖尿病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糖尿病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