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财经 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知名公司被查:起底“秘密猎手”

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知名公司被查:起底“秘密猎手”

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知名公司被查:起底“秘密猎手”

南方周末

2020年,凯盛融英提供的专家服务总计15万小时,平均每小时有17个访谈在同时进行。

一个访谈需求里,同一个专家可能被多家专家网络公司的人“磨”,这家开1000元、那家开5000元,可能就“沦陷”了。

美国证监会(SEC)主要是罚问问题的人。专家如果泄露公司机密,可能公司会起诉他,但SEC不会罚专家。

全球顶尖的咨询、私募、证券和互联网公司几乎都是凯盛融英的客户。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南方周末记者 张玥

南方周末实习生 刘晓桐

责任编辑|冯叶

“我当初离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预见了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2023年5月底的一天,在上海静安区的一家餐馆里,刘远宁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她二十几岁的年纪,打扮得很精致,“如果我还没有离职,没有这么好的状态跟你聊天”。

刘远宁曾是专家网络行业的一员,行业交易的是信息,特别是稀缺信息。

简单来说,专家网络公司的工作就是帮客户寻找专家,客户以金融机构、咨询公司为主,专家则主要是各行各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咨询大多以电话形式完成,一次大约一小时,价格千元到万元不等。

这个行业虽然低调,但正在快速发展。成立于2008年的凯盛融英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凯盛融英),是中国最大的专家网络公司,曾两次递交上市申请。其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40.4%。2021年前三季度,其营收同比增长42.9%至6.76亿元,净利润则同比增长35%至2亿元。

行业头部公司还有GLG格理集团、灼识咨询、高临管理咨询(Third Bridge)、六度智囊、BCC商霖华通等。按照2020年的年收入,行业前五名占据中国市场的一半以上,其中凯盛融英占33%。

它们大多在官网公布了自己的专家数量:28万、50万,甚至100万、142万。即便刨除重复部分,国内目前被网罗的专家数量也超过了百万人。

但向上势头突然被打断。5月9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节目《别有用心的咨询》,揭示凯盛融英存在帮助境外机构窃取重点领域国家秘密和情报的问题。

节目中说,其工作人员专门围绕境内政策研究、国防军工、金融货币、高新科技、能源资源、医药卫生等重点领域物色专家,仅2017年到2020年,就接受上百家境外公司汇款两千多次,金额高达七千多万美元。

其中一位专家韩某某,几年内接受咨询百余次,超过60%是境外咨询。为了获利,他从公司内网下载了近五千份文件资料,最终被判刑。

此次曝光,使这个行业人心惶惶,有人删除了简历中的“凯盛融英”,也有不少人选择离职。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了近百位专家网络从业者,但应者寥寥。包括凯盛融英在内的头部公司大多拒绝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有的公司甚至已经搜寻不到官网和联系方式。

据招股书,2020年,凯盛融英提供的专家服务总计15万小时,平均每小时有17个访谈在同时进行。

谁在电话的两端?他们又在聊什么?

刘远宁说,如果用一个字形容曾经这份工作,就是“卷”。

一个客户公司会与市面上多家甚至十余家专家网络公司签订年度框架协议,最终按实际完成的访谈量付款。当一个访谈需求来临,客户公司也会把它同时发给多家专家网络公司,谁能又快又好地找准人,就为谁的访谈付费。

对于刘远宁这样的项目经理来说,接到访谈需求,就意味着一场“赛跑”开始了。需要快速理解访谈需求背后的行业逻辑、竞争状况,锁定合适的专家,如果不在公司的专家库里,就要去外面找人。可能找了三五十个人,终于安排到一位的时候,客户告诉你,已经找到了。

凯盛融英的招股书中写道,每次专家访谈的平均时间是1.1小时,从收到需求到访谈完成平均是3.4天。可以想象,在这三天半里,每位项目经理都在全速奔跑。

在外面找人,以招聘网站的简历搜索为主,“智联招聘、猎聘、51、脉脉这四个渠道绝对会开,海外专家就是领英”。

项目经理的业绩取决于促成专家访谈的次数,公司制定的KPI往往接近一个员工的极限。

“这个工作会占用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严重的内耗和内卷,精神状态会非常差。”刘远宁描述,“尤其是我离开以后,更深刻感受到这个行业对我的摧残。”

祁珉曾在这个行业工作多年,他也形容,“非常卷,内部卷、外部卷,互相拼杀”。晚上七八点钟是访谈的高峰时间,如果不在公司而是在家想洗个澡,手机都会一直响,客户的问题、专家的问题,甚至同时几个电话进来,就站在那里处理。

“这个行业为什么卷?说到底,任何一家公司都没有自己核心的东西,无论是技术还是资源。专家不是你独有的,你本来就是用钱打动他,打到最后成了价格战。”刘远宁说,各家公司之间专家库的重合度很高,甚至新成立的公司还可以直接买到专家库。

一般来说,专家网络公司的工作流程是,客户就希望访谈的专家发来简短的初步访谈问卷,专家网络的项目经理和助理找到专家沟通,取得问卷的初步回复,再回给客户一份写明专家身份、职务、回答内容的名单,客户挑定则开始访谈,前十分钟是试用期,不满意不用付费。

专家并不知道客户是谁,除非他在访谈中自行询问。客户则掌握专家的公司、职位甚至具体负责过的事情、是参与者还是决策人,只有姓名可能是保密的,代之以姓氏、英文名或化名。

对于初入行者,会有很大的学习空间。

因为专家网络公司,一边连接着各行各业的精英,另一边服务的金融和咨询行业从业者大多来自中国北清复交、美国常春藤等名校,他们高效的思考和做事方式往往能给专家网络从业者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启发。

在处理访谈问卷和提交初步回复的过程中,他们也需要快速学习和理解,以便能高效地找准人,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社会上的诸多行业也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但再往前,就会碰到天花板。

“这个行业,没有成长曲线。是没有,而不是不足。”在知乎上,有不少人奉劝后来者谨慎入行。多位受访者也表达了类似的感受。

原因在于专家与客户的访谈,第三方是不能旁听的。

“你要知道,这些所有的信息客户都是付了费的,他凭什么跟你分享?”一位曾经做过项目经理的受访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他描述,专家网络的工作只是负责找人、推人、把专家请上访谈,“做的都是比较低端的工作,不能真正进入行业研究的部分”。所以行业流动性也大。

在没有第三方在场的情况下,客户与专家会交流什么呢?

根据凯盛融英在招股书中的描述,这个行业是“双赢”的,为专家拥有的专长和知识创造更多价值,同时为客户在短时间内提供精准的行业见解。

一位公募基金公司的受访者也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专家网络的存在会帮助基金经理和研究者以最高效、直接的方式了解行业,掌握最新趋势和成果。

但在《焦点访谈》报道的案例中,专家雷某某就被直接问到了一个军机型号的保有量,问题还包括他工作过的军工企业和上市公司的主要配套军用产品价格及市场份额,甚至还包含一些重要军事装备的生产厂家和装备量。

虽然只接触过初步的访谈问卷,祁珉和刘远宁都表示,“很直接”。如提纲会直接问某家公司的经营情况、产品情况,问某个产品的销售额、毛利率、成本,“都是常规问题”。

“这个行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本质上确实是为了拉近一些行业间的距离、搭建桥梁。但是拉近了关系之后,资本是贪心的,它的胃口会变大:如果我能通过这个渠道知道一些其他资本不知道的内部消息就好了。”一位曾经从业的项目经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他接触过做资产管理的客户,一个消息可以直接影响到一只策略组合的收益率,“他花几万块钱买的消息,最终可能创造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我们不敢想的收益,对他来说是一本万利”。

“一个访谈是一小时左右,最后对客户有用的,可能就是当中的三分钟、五分钟,甚至就是某个数字、某一句话。”他继续说。

“如果一个访谈成了,一定是客户问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一旦资本问到了想要的东西,里面多多少少有一些按理说他们接触不到的东西。这个行业本身就是灰色地带,无非在于,有些守住了灰色的底线,有些慢慢因为利益和竞争,无限往黑色靠近,甚至越过了底线。”

一位受访者描述,刚进入这个行业不久,就会发现谈话内容涉及非公开信息,“怀疑这个行业伦理的人,半年内肯定离职了”。

专家网络会找大学教授吗?“那真是很合规的,内容甚至是可以公开的,但这种很少。”刘远宁说。

竞争对手之间会找对方公司的“专家”吗?

刘远宁说,确实存在友商之间、竞争对手之间通过专家网络挖信息。例如某个云厂商,只找另一家云厂商的专家。许多大型互联网公司也都是专家网络的客户。

当下,互联网、新能源、芯片、大模型都是热门领域,“不仅友商会挖,这些行业在所有资本眼中也是重要的。但越热门、越在风口浪尖上的专家,越谨慎、越难约,一旦约到,收益也比普通专家高很多。”

一位专家网络公司的创始人和一位曾在凯盛融英工作过的受访者均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按照公司规定,访谈竞争对手是明确禁止的,除非是它们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的业务板块,可以访谈。

但实际操作中,直接竞争对手可以通过咨询公司等第三方“过一道手”,去除敏感性。例如甲乙是竞争对手,但甲通过一个咨询公司来请乙的专家。“我们不会、也没有动力去问客户(咨询公司)的客户()是谁。”上述在凯盛融英工作过的受访者说。

一位曾经做过项目经理的受访者说,做服务业肯定是以客户服务为第一要素,不光要帮客户找到这个人,还要把他要的东西拿来。“这个行业,业务与合规之间天然有矛盾。”

“客户那边操作的余地比较小,那我们操作的空间就会很大。”他介绍,公募基金、二级市场的合规比较严格,咨询公司、互联网资本“路子野”。

例如,券商不能接触上市公司的员工,但专家网络公司推给券商时,会说在上市公司的专家已经离职了或者变一种身份,“对于客户来说,不需要去纠结专家的背景,只要知道这个信息有没有拿到”。

祁珉也描述,在这个行业,客户没找到他想要的信息,不会付费,“事实上90%的情况客户都能找到想要的东西”。

上述专家网络公司创始人表示,自己的客户不会问涉军项目,也不涉及公职人员,国有企业只会访谈其社会聘用的员工。

其他机构的受访者也表示,不能访谈官员。“但比如说某公务员也在协会或别的地方任职,你没办法判断他是不是公务员,会使劲核实吗?找到之后,你肯定先把他排起来,不会给自己设限。”

实际上,这个行业对于何为敏感信息,是有明确标准的。

例如一家专家网络公司的官网写道,“通常而言,敏感信息包括重大非公开信息(又称‘内幕信息’)、商业秘密、专有资料、知识产权、个人隐私、国家秘密、军事秘密以及其他任何您有义务保密的信息”。

官网还写明,如果专家发现客户是他所在公司的竞争对手,可以直接挂机;如果对方提问保密信息,也有责任和义务拒绝回答,这种情况仍可获得专家网络公司支付的酬劳。

如果敏感信息在访谈中泄露了,谁是责任人呢?答案是专家。

凯盛融英的招股说明书中写明,“根据合同关系,专家就遵守与其相关的全部合同及法律限制承担全部责任,我们并无对彼等遵守任何相关限制承担责任”。专家在接受访谈前,需先签署免责协议。

前述项目经理表示,专家肯定知道责任重大,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拒绝,“直接拒绝的专家,很多在比较敏感的公司或岗位,他知道你想要什么”。

他列举,专家会合作无外乎因为:第一,赚外快;第二,有的人很资深但职务不高,做专家会觉得获得了社会认可;第三,很多专家是总监、总裁级别,自己也有投资组合,希望知道资本的投资动态,“互相帮助”。

但如果专家挂了客户电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祁珉说,客户会立刻找项目经理,同时也可能会找到销售或其领导,“不仅会发飙,还要求赔偿他的时间,‘安排好的访谈搞不定,明天任务交不了,给我造成的损失怎么办?’”

即便觉得无理取闹,领导和销售也会让项目经理搞定这件事,否则就换掉项目经理,因此项目经理就会继续“磨”专家或者换专家。

“专家也架不住磨。”他表示,一个访谈需求里,同一个专家可能被多家专家网络公司的人“磨”,这家开1000元、那家开5000元,可能就“沦陷”了。

在《焦点访谈》的案例里,韩某某拒绝回答敏感问题,客户马上找到凯盛融英,很快凯盛融英的工作人员给他打电话,“说只要回答他们提供的表格,可以额外支付两倍的咨询费用”。他就填了表。此外,公司还会告诉专家用举例子、打比方等变通方法,“侧面”回答敏感问题。

据凯盛融英的招股书,专家每小时收费在人民币500元到10000美元之间,其中83%的专家时薪不超过1500元。有大约1/5的专家会提供两次以上的访谈。

也不排除有专家确实不知道风险,这个“无知”背后可能是项目经理的“斡旋”,“对着客户美化专家、对着专家美化客户”。比如客户是专家所在公司的竞争对手,但告诉专家只是一个投研机构,“这是每个入行的人都要学的话术”。甚至为了促成访谈,专家签署的合规条款也是项目经理“代劳”的。

一位咨询客户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我们)只会问不涉及国家机密的商业信息,敏感或者不敏感,主要看专家的意愿。我们没有义务事先给他划定一个范围。”

一般问题会包括行业判断、对某个行业新闻或偶然事件的确认及理解、一些市场做法和决策战略的原因、商业流程的关键决策人、研发和产品动向、某个产品的定价逻辑和成本等。

多位行业受访者表示,确有专家因为做了访谈,违反了公司的保密协议、劳动合同而被所在企业开除、索取赔偿或是警告。

一位从业者介绍,曾有专家接受访谈之后,客户在大会上把他访谈的内容,包括专家职位、入职年限、负责业务等情况打印成了人手一份的资料,“那不可能保密了,客户也无所谓专家会不会被发现”。

一位专家网络公司的创始人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虽然不能旁听电话,但工作人员会在访谈前后分别给专家电话沟通,提醒他们合规,若遇到不合规问题可以举报客户。

刘远宁说,“对于敏感信息,作为中间人,我们知道这是客户想听的,既然专家自己愿意说,这也会帮我们增加客户黏性,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个行业如果你真的这么讲合规,业绩做不上去的。因为客户要不到想要的信息,也不会选择你。”

专家网络行业的“鼻祖”之一是1998年成立于美国的GLG格理集团,目前在12个国家开展业务。

GLG官网介绍,其成立之初作为一家出版公司专门为投资人提供特定行业的报告服务,创始人在代表潜在客户参加了一些行业会议后,发现了大型峰会中非正式的、一对一和小组对话的影响力。他们决定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做初步研究的方式,于是专家访谈模式产生了。创立这家公司时,两位创始人还不到30岁。

据GLG的招股说明书,其2020年度总收入5.891亿美元,净收入3410万美元,净利润率5.8%。2021年上半年净利润率也是5.8%。

调整后的EBITDA利润(即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2019年是1.085亿美元,利润率19%;2020年是1.29亿美元,利润率21.9%。

凯盛融英的“赚钱能力”远超GLG。凯盛融英在2020年毛利率达51.1%、净利率25.9%。

上述专家网络公司创始人表示,凯盛融英的盈利能力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在10%-20%。目前国内市场相对红海,有很多中小型公司在竞争。

“为什么它(凯盛融英)利润率会这么高?只能说它的某些客户付费意愿比较高。为什么会发生《焦点访谈》里的案子?很可能是对方非常肯给钱,他们舍不得不做,毕竟对于那样的境外机构来说,钱不是问题。”

他介绍,专家网络行业在美国也经历了几个周期,后来SEC即美国证监会出台了相关规范,对于金融机构的从业者能够跟谁聊、聊什么确立了合规边界。

“一旦被SEC查到,后果是很严重的,它主要是罚问问题的人,例如帆船集团的案子。专家如果泄露公司机密,可能公司会起诉他,但SEC不会罚专家。”

2009年,美国知名对冲基金帆船集团的创始人拉吉·拉贾拉特南因为内幕交易罪被判了11年监禁,他的资产管理规模接近70亿美元。据《卫报》报道,内幕交易模式在三年内为帆船集团带来了2000万美元的利润。

这一案子开启了美国长达十余年打击内幕交易的浩大行动。《亿万:围剿华尔街大白鲨》一书记录了行动过程。

该书写道,除了帆船集团,美国当时最大的对冲基金赛克资本也善于寻找“黑色优势”,即在华尔街,非公开但能引起市场变动的信息。它的获得渠道之一就是购买第三方机构的“情报服务”。

赛克资本每年会给专家网络公司付费120万美元,重点领域包括生物医药,因为通常一款新药的发布会给相关公司的股票带来巨大波动。

2005年《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发布报告称,美国近10%的医生与华尔街投资者有这种付费关系,自1996年以来增长了750%,非官方数字可能会更高。

西德尼·吉尔曼是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教授、阿尔茨海默病专家,大学年薪31万美元,而投资界给他的“咨询费”每年高达数十万美元。在他的客户中,有一位赛克资本的基金经理,为了培养信任关系,咨询电话一打就是几个小时,对他嘘寒问暖长达两年。

2008年7月吉尔曼负责的一款新药即将发布,发布前,这位基金经理套取到了药品研发失败的消息,立刻联系公司做空了相关医药公司的股价,这笔交易为赛克资本赚到了2.5亿美元的利润,这位基金经理年终奖938万美元。此后,他就与吉尔曼断了联系。

凯盛融英在招股书中表示,他们的客户包括全球前二十家咨询公司中的80%、投资项目最多的前二十家私募中的90%、中国最大的二十家证券公司的100%,以及十大TMT公司的90%。

也就是说,顶尖的咨询、私募、证券和互联网公司几乎都买了他们的服务。

为什么金融和咨询行业是专家网络的主要用户?一位咨询客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因为二者都是做信息流通相关业务的,服务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企业。

祁珉描述,企业在一个行业深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需要咨询公司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找咨询公司,“无非一是做决策的第三方背书,二是收集竞品信息”。

咨询公司会非常广泛地使用专家网络。因为一个战略项目会拆成很多条线,例如销售,分为商超、电商等,每条线每天至少要排2-3个小时的访谈。

在社交媒体上,确有顶尖咨询公司的从业者列出的每日工作安排中,包括“专家访谈会议”时间。

祁珉介绍,咨询的业务中,商业尽职调查用得更广泛。商业尽调指在资本尤其是美元资本在投资时,对目标企业经营现状的调查。“专家网络是咨询公司的工具,咨询公司又是美元基金的工具。”

例如当年浑水基金做空瑞幸,就用到了专家网络公司,除了安排人去蹲点,也会访谈大区经理、店长真实的销售情况。

“商业尽调不会调研行业,调研行业有什么价值?就是调研企业。”祁珉说,尽职调查会高频使用专家网络,“一天大概得有八九个电话,从早打到晚去聊一些东西”。

2020年,凯盛融英的前20大客户平均使用了1988次专家访谈服务,2021年前9个月,每名客户平均使用了1731次,也就是前二十大客户每天平均购买6.4个访谈。

它有雇员730名。上述专家网络公司创始人表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总共约两三千人。

5月10日,即《焦点访谈》节目播出次日,凯盛融英在官方公众号上发文称,成立合规管理委员会,“在国家安全机关的指导下围绕国家安全法律法规进行整改”。

同日,路透社报道,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CICC)旗下的中金资本已决定停止使用凯盛融英的服务。

也有受访者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近日已经有大型国企发布通知,严查内部与凯盛融英合作的情况。

凯盛事件之后,专家网络行业会消失吗?所有受访者都给出了否定答案。

只要资本的需求在,“工具是不会消失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远宁、祁珉为化名)

其他人都在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lcement.com/a/34165.html

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知名公司被查:起底“秘密猎手”

网络知识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知名公司被查:起底“秘密猎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知名公司被查:起底“秘密猎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